《春江花月夜》详细解读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zxmhctzxmhct 热点资讯 2024-03-22 01:23:21

  天上人间歌曲谱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若虚,这个人的名字非常富有文艺感,今天都会有很多人喜欢这样的名字。唐代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这四个阶段,张若虚算是初唐诗人,也就是李白杜甫所在的盛唐之前的那个历史阶段,比王勃稍稍晚那么一点点。张若虚的生平记载,是非常稀缺的,在旧唐书里面,他也没有单独的列传。   他的情况是附加在《贺知章传后面的,虽然贺知章那个也不算是大传,但是有非常长的介绍。因为贺知章在唐朝是鼎鼎大名的,人家还是状元出身。他是浙江省有史可查的第一位状元,所以他在唐书中有列传。在他的列传后面附加了一段文字,是介绍同时期的吴越地区的名士,其中提到了张若虚。“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刑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这是列举了当时吴越地区的名士。   贺知章、贺朝、万齐融,他们三个都是越州人,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杭州人,张若虚,刑巨是江苏省扬州人。包融是浙江省湖州人,他们都是当时吴越地区的名士,文采出众,因此名扬于长安。在后面还有一小段话,交代了这些人的职务:“朝万止山阴尉,齐融昆山令,若虚兗州兵曹,巨监察御史。融遇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集贤直学士。数子人间往往传其文, 独知章最贵。”这段话是说贺朝官至山阴尉,就是山阴县警察局长。万齐融官至昆山令,就是昆山县长,这个放到今天也不得了啊,因为昆山不是一般的县。张若虚官至兖州兵曹,刑巨官至监察御史,包融因为得到张九龄的推荐,官至怀州户,集贤直学士。   但是这些人里面以贺知章最为有名,官也做的最大,他一直做到了礼部侍郎,此后还追赠了尚书衔。所以旧唐书直接介绍张若虚,只有这么六个字:若虚,兖州兵曹,说明了他曾经的官职。古代分科办公的衙门称为曹,汉代设立了六曹来管理国家政事。唐代的地方政府也设有六曹,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张若虚就是兖州兵曹,因为当时的兖州设立了都督府,州管理下的六槽也就是六司,所以张若虚这个兵曹也就是司兵参军,是一个管理军兵器械的八品官。兖州司兵参军放到我们今天的话,差不多就是山东兖州武装部科员。从官职来看的话,他的生平算是非常正常的。   很多朋友解读为他郁郁不得志,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吧,毕竟资料实在是太少了。其实不是每个诗人都会做到很大的官,刚刚提到的这些人,除了贺知章的官做得很大,其他人也都是小官,这个是一种常态。到了清代《全唐诗》提出了一个吴中四士的说法,就是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张旭,说他们四个并称为吴中四士,其实就是大唐版的江南四大才子。他们四个人确实是相识的,但是这个吴中四士的说法,也可能是《全唐诗》首创的,或者是从民间采集来的说法,不是特别的权威。   张若虚的生平历史记载是非常少,流传下来的诗也只有两首,有一首《代答闺梦还》,不算是特别知名,但是他的《春江花月夜》那就不同了。这首诗的流传过程非常富有戏剧性,就跟他本人不见诸史料一样,非常具有神秘感。《春江花月夜》自民国以后,越来越有名,并且传出了一种说法,在现在颇为流行,说这首诗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地方,孤篇盖全唐。或者也说孤篇压全唐,意思是一样的,就是这首诗的质量非常高,可以压住其他所有的唐诗。   孤篇盖全唐,这句评语的来源,普遍被认为是清末经学家王闿运先生提出的,或者是说,从他的一段话里面总结出来的,总之这句评语的出现时间,距离我们现在是比较近的,那么这个评语是怎么挂靠到王闿运先生身上的呢?我们简单来捋一下这个发展脉络。《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宫体诗,汉晋以来的乐府诗,到六朝南梁简文帝的时候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种专门描写宫廷生活,用词十分华丽的这种诗,这个就是宫体诗,代表作品有我们非常熟悉的《玉树后庭花》,梁简文帝、陈后主、隋炀帝都写宫体诗,包括到李世民的时候,其实也还写。   《春江花月夜》是古体诗的旧标题,隋炀帝以这个标题写过两首,也就是隋炀帝杨广也写过《春江花月夜》,其中有一首他写的是: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隋炀帝虽然是一个争议非常大的历史人物,但是这首诗的质量还是非常高的,动感十足,气质非凡。也许当过皇帝的人,是有点不同的地方。只有短短的四句诗,但是这四句诗几乎可以概括我们将要说的这个张若虚写的这个长篇的《春江花月夜》,或者张若虚写《春江花月夜》的时候,也是从这里得到了一些灵感,这个也说不定。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唐代其实并不知名,也没有什么典籍收录它,直到宋朝郭茂倩编撰了《乐府诗集》的时候,因为《春江花月夜》是一个乐府诗,所以他单列了一个目录,收录了他采集到的所有的《春江花月夜》,编到了这个乐府诗的这个词条下面。其中就包括张若虚写的这首,就这样在典籍中占了一个位置,但也没有引起什么重视。   直到又过了400多年以后,明朝嘉靖年间,山东济南出了个文坛大腕,后七子的领袖人物李攀龙,他在自己的著作《古今诗删》中,收录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由于李攀龙在文坛的地位非常高,主掌文坛的时间也非常长,《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也就渐渐被人们发现,此后就有越来越多的著作收录了它。   但是收录归收录,这首诗还是没有什么名气,直到又过了200多年的时间,晚清出了一位著名的经学家王闿运先生,湖南湘潭人,他曾经当过肃顺的家庭教师,也当过曾国藩的幕僚,跟左宗棠、黄自元、王先谦、梁启超这些名人都非常熟,他有很多学生都非常知名,比如有一个人叫杨度,还有一个人叫齐白石。   王闿运先生对公羊学研究非常深,研究这个东西的人都不一般。王老先生的私生活,那也是不一般的奇葩。他的各类著作更是非常丰富,其中,《湘绮楼诗文集》汇集了他的诗文辞联论述,这本书的部头非常大,岳麓书社在1998年的时候好像是出版过这本书,这书当年卖100多块钱,属于完全买不起的这种档次,只能隔着玻璃规看看。   在《湘绮楼诗文集》的《王志卷二》,开篇就是《论唐诗诸家源流》,也就是王闿运先生对唐代著名诗人的风格,进行了一番总结,其中包括象陈子昂、张九龄、李白、杜甫、刘希夷、王维、白居易等人,指出了他们的风格形成的来源。   王闿运先生在这篇评论里面总结说,“三堂风尚,人工篇什,故不复摹古,陈隋糜习,太宗已以清丽振之矣。”王闿运在这段评论里面说,唐朝的诗歌是当时的风尚,大家都追求个人风格创新,所以就不再继承真正的古风了。陈隋时期的那种奢靡华丽的风格,到了唐太宗时期,就渐渐地改为清新壮丽的风格。接着,他列举了一些知名的诗人:“陈子昂、张九龄以公干之体,自抒怀抱。李白所宗也。”陈子昂、张九龄以公干之体自抒怀抱,这个是说陈子昂和张九龄吸收了东汉刘桢的风格,刘桢,字公干,建安七子之一,他跟曹丕的关系不错,有一次曹丕宴客的时候,请甄夫人出来跟大家打招呼,就是后来的甄皇后,所有的宾客都伏地低头,不敢仰视,因为这是有很严格的礼法的。只有刘桢坐在那儿跟甄夫人平视,曹丕倒是没怎么样,但是曹操知道这事之后大怒,把刘桢直接给贬到砂石厂去做苦力了。   刘桢的诗和他本人的性格一样独特,王闿运说,刘桢的诗表面向曹植,内核是曹操,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属于那种气势流,比如他写的斗鸡诗:利爪探玉除。瞋目含火光。长翘惊风起。劲翮正敷张。就是你来不及看它是什么结构,奔涌而出的这种气势就感觉到。陈子昂就是学的这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张九龄学的其实也是这种,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后来李白也是从这个风格来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我们读了李白的诗就会有这种感觉,就是感觉不到格律对仗这些东西的存在,是浑然天成的一种气势。李白的风格也是从刘桢这里来的,此外还有元结和苏焕,元杰,苏焕加以排宕,斯五言之善者乎。元结,字次山,河南洛阳人,他是和杜甫是同时代的大诗人,文能提笔写诗词,武能率兵守城池,是这样的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写文章,骂过权臣李林甫,当时他放话还说,想让我阿谀奉承取富贵,那老子不如隐居去了,他还真去隐居了。后来他天宝十二年出来就考中了进士,安史之乱的时候,他曾经募集兵众和史思明部发生激战,守护了河南十五座城池。后来他官至道州刺史,道州当时历经了战火的洗礼,民生十分困苦,朝廷派人征税,元结的脾气又上来了:这官老子不做,也不能干这种杀人的勾当,正好当时邻县被贼兵给洗劫,元结当时写了一首《贼退示官吏》,诗风跟人的经历是真的会有关的,他这首诗写得非常有力量,其中有一段说: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就是说道州战乱过后是个什么样子,你们没看到吗?你们眼睛瞎了吗?连盗贼都觉得这里的百姓可怜,所以只从邻县过境,朝廷难道还不如贼吗?元结这首诗写的是相当有力量,最终迫使朝廷免了道州的租税。元结这个人在后世没有李白杜甫那么有名,但是他的人生是非常高质量的。杜甫非常佩服元结,元结去世之后的墓志铭是由颜真卿为他写的。   苏焕也是唐代的大诗人,跟杜甫、怀素都是朋友。他写过一首诗,《怀素上人草书歌》,王凯运的这句话呢,就是说元结和苏焕也是受刘桢风格的影响,他们在诗里面增加了豪放之气,这和他们的一些个人经历有关。这个是五言诗最需要表达的特点。“刘希夷学梁简文而超艳绝伦,居然清出。王维继之以烟霞,唐诗之逸,遂成芳秀。”刘希夷写过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代悲白头翁》,非常有名的句子: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们今天都觉得写得非常好,同时代的人,那当然也是识货的,据说他的舅舅想将这句诗据为己有,于是使用装满土的麻袋,将刘希夷压死。古代监狱密传的谋杀技能。他的舅舅就是同为唐代大诗人的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其五言诗的造诣是非常高的,但是还是想要更好的,为此谋杀了自己的外甥。   王闿运说,刘希夷的风格来自于南梁简文帝,但是经过他的升华,最终写成的作品,竟然青出于蓝更胜于蓝,超艳绝伦,居然青出,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后来王维继承发扬了这个风格,形成了唐诗清新秀逸的特点。王维的五言七言,那都是非常厉害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杜甫歌行自称鲍庾,加以时事,大作波澜,咫尺万里,非虚夸矣,五言唯北征学蔡女,足称雄杰,他盖平平,无异时贤。这段是评价诗圣杜甫先生的。说初唐的诗人多半受六朝的风格影响,杜甫的诗里面也有说,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但是杜甫在诗里面增加了很多时事内容,对齐梁以来的虚幻风格进行了充实,这是贡献非常大的一件事情,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王闿运说,杜甫的五言诗里面,只有《北征》是学蔡文姬的风格,所以豪迈雄奇,其他的五言诗跟同时代的大诗人水平是差不多的。注意哦,是同时代的大诗人,不是同时的普通人。   韩愈并推李杜,而实专于杜,但袭粗迹,故成枯犷,卢仝刘叉得汉谣之恢奇。王闿运先生确实还是大师水平,对韩愈的诗评价还是很到位的。韩愈的文章那自然不需要多说了,是泰斗级的地位。他的诗确实是向杜甫靠拢,但是还没有学到杜甫那种纵横苍劲的风格。他的诗喜欢用非常险怪的风格,就明说了吧,他的诗不如他的文章。我们看这句话:水龙鼍龟鱼与鼋,鸦鸱雕鹰雉鹄鹍。你不用读,你就只看,你都头疼。他这首《陆浑山火诗》,多数人是读不下去的,就是读下去的人都想打他。   而卢仝和刘叉也是向韩愈靠拢的。我们看这二位的名字啊,都比较特殊,他们的诗更特殊,在当时就是非主流的风格。卢仝隐居在少室山专门玩茶道,他写过一首七碗茶诗,后来日本的茶道就把他的诗尊为经典了,和茶圣陆羽在日本人眼里是一个级别的。刘叉的诗更是凶猛,他有两首诗冰柱、雪车,大家可以找来看看,开启唐诗新视角。那两首诗确实是非常凶猛。   孟郊瘦刻,赵壹、程晓之支派。孟郊的诗如果非要用一个字来总结,苦。王闿运说,他的风格来自于东汉文学家赵壹,还有魏晋文学家程晓。程晓就是曹操的谋士程昱的孙子。孟郊和贾岛并称为郊寒岛瘦,听起来都是那种营养不良的风格。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个算是孟郊诗里面最奔放的了,毕竟他奔五十岁了才中了进士,难免是有些激动的,不像王勃少年成名,但是我们最熟悉的孟郊的诗,还是他写的这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很小的时候就在画册上看到这首诗,但是直到长大以后变成了成年人,读这首诗的感触才越来越深。   王闿运后面就提到了白居易,也是不太客气的。白居易歌行纯似弹词,五言纯用白描,近于高彪、应璩,多令人厌,无文故也。王闿运说,白居易的诗其实就是弹词,就是南方用琵琶伴奏那种说唱。苏州弹词,很有名的,这个是从《孔雀东南飞》这些汉乐府诗一步一步演化过来的。他又说,白居易的五言诗纯属是白描手法,像东汉的文学家高标彪和曹魏的文学家应璩。白居易的很多五言诗确实非常平实。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没有华丽的词语,也没有刻意的氛围烘托,而且他还经常在诗里面罗列他的工资单。王闿运说,这种方法用的多了,就会使人厌倦,因为严重缺乏文采在里面。   他认为当时白居易急于知名,很多自己的想法,直接通过诗文表现出来,所以连普通的老百姓都看得懂。后来,唐宣宗给白居易写挽诗的时候还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而白居易的七言诗水平,也没有他的好朋友元稹高,虽然我非常喜欢白居易,包括他的很多诗,像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但是王闿运的评论也不无道理。元稹的七言诗水平确实高,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白居易晚年曾经也自己打趣自己,说当年我跟元稹齐名,世人排名称为元白,我晚年又跟刘刘禹锡齐名,世人排名称为刘白,我为啥总是排在别人后面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他自己还说过这事。   王闿运还提到了两位陶渊明风格的诗人,储光羲和韦应物。储光羲学陶,屈侠气于田间。后人妄以柳韦配之,殊非其类。应物郡斋忆山中诗,亦从陶出,他不称是,非名家也。王闿运说,储光羲的风格是学陶渊明的,后人以为是学柳宗元和韦应物,属于误解。   储光羲的诗有明显的陶渊明风格,比如他写的钓鱼湾诗,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确实是透明的那种驾驶。王闿运说,韦应物郡斋忆山中诗,也有陶渊明的风格。这个就是王闿运在论唐诗诸家源流里面说到的唐代一些著名的诗人,追溯了一下他们的风格源流。   在王闿运的这篇评论当中,他也提到了张若虚,原话是这样说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他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用的是《西洲》格调,也就是南朝的乐府诗《西洲曲》。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春江花月夜》用的就是这种乐府民歌的调子。不过,原词已经没了,只剩下这个旧题目,所以隋炀帝写的《春江花月夜》是个短篇,张若虚的这个是个长篇,形式就不同了。   王闿运说了关键的一句话,引出了后来孤篇盖全唐的说法,他说张若虚这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后来的孤篇盖全唐,很可能就是从他这句话中引出来了。其实这个是有误解的,我们从前面的评论可以看出,他只是说明一下各个诗人风格的来源,并没有搞什么作品排名。孤篇横绝也不能解释为孤篇盖全唐。横绝这个词的意思是横空凌度的意思。   汉高祖的《鸿鹄诗》: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李白的《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他是说,这首诗突然展示在世人面前,张若虚就靠这么一篇作品,就可以被认定为大家,他是这个意思。后来的李贺,李商隐都吸收了它的鲜润风格。李贺的诗雄丽非凡,他的七言是诗非常厉害,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他的诗的风格跟其他的诗人有非常大的不同。李商隐的诗是一种瑰丽轻奢的风格,他的五言诗质量要比李贺的五言诗好。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质量都是非常高的。   后来宋词元诗进一步发扬这种风格的特点,宋词的婉约派就这样的。他们的形式可以多变,风格可以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从宫体诗而来的,有一个共同的源头,是宫体诗中的重量级作品。宫体之巨澜也。这个就是王闿运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评价,肯定了这首诗的质量。又说李贺、李商隐、宋词、元诗都受到了它的影响,是宫体诗的巨大成就。他并没有说这首诗孤篇盖全唐,人家是老公羊学派的经学家,不可能说这样的话。   王闿运在文章最后,还总结了唐诗的读法:读唐诗宜博,以充其气。唯五言不须用功,泛览而已。歌行律体,是其擅长。虽各有本源,当观其变化尔。当然这是他一家之言,我们作为参考。   王闿运先生是1916年去世了,在他之前,这首诗都没有太多人重视,其实他本人也没有太重视。但是后来又有一个人评价过这首诗,所以才有人把王闿运的那句话,转化成了孤篇盖全唐。说起来这个应该是距离现在非常近的事情,搞不好就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这之前确实是没有这种说法,后来起了关键作用的这个人事是闻一多先,他写了一篇文章《宫体诗的自赎》,他列举了很多没筋骨没心肝的艳情流的宫体诗,他说在梁简文帝之后,陈子昂没出生之前,也就是陈朝到唐初的这段时间里,这段时间里没有第一流的诗人。闻一多长篇写了宫体诗发生质变的过程,就是从奢靡低级情趣向高级文艺型的转变,这期间他提到了卢照邻,骆宾王,这个是转变的开始,之后他特意提到了张若虚,当然因为张若虚的生平史料确实不详,闻一多先生这方面也说不出啥来,但是他重点说了作品《春江花月夜》。他认为这首诗有大谈的必要,他说在这首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它超过了一切的宫体诗有多少路程的距离,读者们自己也知道。注意哦,闻一多先生特意加了定语,它超越了一切的宫体诗。   闻一多先生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样的句子具有宇宙意识,而且还进行了横向评比,说相比之下,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说的,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寒山子在诗中说的: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他们这些诗的格局都太小。   闻一多先生最后写了一段评语,说春江花月夜,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他又说,梁陈隋唐四代遗留的黑暗罪孽,《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就足以洗净了,向前替宫体诗赎了百年的罪,向后和另一座顶峰陈子昂会合,奠定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闻一多先生虽然没有直接说孤篇盖全唐,但是闻一多先生说,在这首诗面前,刘希夷只是个过程,卢照邻和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加上他说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有了他这样的名人认证,后来提孤篇盖全唐这样的说法,那就更加有底气了。再翻出王闿运先生之前说的孤篇横绝,于是形成了孤篇盖全唐的说法。   实际上,闻一多自始至终都是在说宫体诗。他说的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其实是有范围限制的,宫体诗中的宫体诗,宫体诗顶峰上的顶峰,这就没问题了。而且民国时期是非常混乱的时期,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导致当时很多著名的学者在思想上发生了震荡,曾经还一度强烈要求废除汉字。还有过这个事。我们今天整体上已经处于历史上最繁荣,最稳定的时代,我们的心态也应该尽量放平,对民国时期的很多学者的评论,一定要参考当时的历史环境,更要分清很多说法的真正来源大概就是这么过程。   孤篇盖全唐,那当然是不可能的,就算是李白也盖不住,我们翻一翻《李太白全集》,我们就会发现,张若虚连李白也盖不住,那就更不要说盖全唐了。非要盖全唐的话,估计只有乾隆皇帝在数量上能拼一把。全唐诗两千两百个诗人,一共四万八千首诗,乾隆先生一个人写四万五千首,稍微差点,但人家张若虚先生当年也没有这种想法,说自己要孤篇盖全唐,人家就是单纯的写了一首好诗出来。我们对于某些说法能溯其本来面目的,尽量还是要冷静思考一下,虽然盖不住全唐,但是这首诗确实是好诗,尤其是在我们今天读起来仍然感觉特别的好,证明它经过了历史的检验,也就是它具备了跨时代传递的特点。我们看大文豪韩愈写的某些诗,在今天真的要在故纸堆里吃灰了。当然我们对事不对人,韩愈的《师说》这样的文章,永远都是经典,是能够跨世代来传递的,但是他的某些诗真的不能。   这个就是孤篇盖全唐这个事儿的大概情况,就是一种夸大的说法而已,大家不要当真,我们还是关注诗的本身。这就是《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问题的说明。   下面就全诗进行详细解读。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汉朝正式设立了音乐机构,称为乐府,专门采集诗文,再谱写乐曲,是用来训练乐工的,也就是培养国家级的音乐人才。这其中包括大量的民间词曲,后来乐府变成专有的诗歌类型,也就是乐府诗。   乐府诗既然带一个乐字,就是说明这些诗是可以用来唱的,其实也就是歌词。乐府诗押韵灵活,风格纯朴,内容广泛,有很多朗朗上口的佳作,比如说《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等。乐府诗对唐代的五言诗七言诗都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春江花月夜》就是乐府诗的固有标题,所以张若虚这首诗属于命题诗,题目是原来就有的,只是到了这个时候,原来的曲谱已经没有了,变成了一首纯粹由文字表达的诗。这是一首七言诗,但是它不同于唐代标志性的七言律诗,他在体裁上仍然是一首乐府诗,是一首宫体诗。这种具有强烈美感的乐府诗,往往是要结合语言文学和美学一起来看待,所以我们需要掌握好赏析的角度和力度,尽量结合诗本身的结构,照顾到所有喜欢这首诗的网友,还有生活的感悟,文字的美感,各种因素都要照顾到吧,不能严重偏向于某方面。   如果把所有的阐述都集中在解释词句上,那就会变成比较枯燥的讲课。而另一方面,也不能把阐述都集中在美学方面,美学这个东西虽然有它的概念,但往往又漫无边际,过度偏重美学的讲述,会使故事不够坚实。众所周知,偏向于纯美学的讲述,如果处理的不够好,就会脱离实际,语无伦次。就是那种你当时听着可能会沉浸进去,还觉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当你听完之后回味一下,又觉得好像是没有得到,就是这种感觉。所以我们要在各个角度都收敛一些,尽量通俗易懂又不是美感。   张若虚这首《春江花月夜》,全部是由七言的句式组成的,全诗一共三十六句,这个还是个天罡数哈。这么长的诗,它不是一韵到底的。这首诗是每四句换一次韵,唐诗七言绝句就是四句,所以大家可以理解为,这首诗可以拆成九首七绝,当然这只是大体的形态上说的。在平仄的规则方面,当然它不是真正的七绝,由于它是四句一换韵,全诗共经历了九次转换,会给人带来非常不同的体验,这个就好像我们看电影的时候,镜头切换那种感觉,具有场景移动的那种即视感。   我们从诗的题目说起,《春江花月夜》,虽然这个题目并不是张若虚设定的,但是它采用了这个题目来写诗,那就是要表达题目中包含的元素。这个题目的读法有很多种解释,春江花月夜,可以拆成五个独立的事物,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这几项事物聚合到一起,就会形成一个非常美的画面。在这个画面里,有季节气候(春),有自然景观(江),有植物(花),有天体(月),有时间(夜),这可以说是一幅风景画的标准构成元素,用来做绘画的命题,其实也完全可以,当然也可以用来写诗,这个是比较流行的一种解释角度。而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也可以有另外的说法,除了这个夜字是用来表示时间的,前面那四个字是可以单独成词的。我们读“春江花月”,是不是有点成语的感觉?后来很多学者也都只说这四个字,比如我们看王闿运先生说,张若虚春江花月,用西洲格调,这四个字组成词的状态时,是具有非常强的聚合力,非常像成语。   古代对月亮的欣赏是非常多样化的,天上只有一轮明月,但是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美,于是形成了非常多的景观:杭州平湖秋月,北京卢沟晓月,四川峨眉山月,崂山太清水月,无锡二泉映月,桂林象山夜月,如此之类不可胜数。   我们再回头看春江花月,是不是跟前面那些有点像?所以也有人说春江花月,同样是描写某个特定地点的风景。春江是古诗词中的常用词,他可以特指浙江省境内的富春江,但是更多的是用来泛指春天的江水。南北朝的庾信在诗里面说:春江下白帝,画舸向黄牛。宋朝的秦观在词里面也说: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都是把春江作为富有动态美、富有情感寄托的事物,包括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实也是一样的,只是在用字方面,他有所调整。   至于张若虚在诗中描写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已经没有办法考证,有的学者认为是在扬州,也有的学者认为是在杭州,也有的学者认为是在瓜州,还有的人认为是在长安。当然也有的学者认为,诗中的景象是出于虚构。总之,这个说法是非常多的,各有各的道理。但是诗中写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如果不是虚指的话,那么像杭州这样的沿海地区,相对来说较为合理一些。但是这个问题就见仁见智,我们不必要为这样的问题争执。不管怎么样,春江花月夜,被南朝的陈后主定为乐府题目,以一幅风景画构成元素的形式流传下来,无数人以这个题目写过诗,直到唐代出现了张若虚,写了一首创新形式的春江花月夜,为这个题目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这首诗几经浮沉传到了现在,诗的赞誉度也是越来越高,以至于我们对这位生平仅有六个字记载的诗人,需要用长达半个小时的时间来接介绍。对这首只有五个汉字的乐府标题,同样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解释。   春江花月夜,它具体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我们进入诗的正文,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分为九段,平仄韵错落分布,使用了很多流水对仗的方式,把春江花月夜这五种元素镶嵌到了全文当中。   我们从第一段开始看,这段是押的平韵: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说这是一首独立的七言诗,也是可以的哈,不管是写景还是表意,都是很完整的,这个也是乐府诗灵活的一种特点,开头就直接点题,出现了两处春江,两处大海,两处明月,它没有严格的格律限制,是相对自然的流水式的表达方式。春天的江水高涨,与大海相接,江水与海水发生碰撞而形成富有动感的画面,而且潮水相互碰撞是有声音的。   春江潮水连海平,这是将江海两种景物进行了拼接,好像我们穿衣服的时候,那种撞色的风格,独立的事物融合为整体的事物。如果这个诗句是写实的话,那应该是在沿海地区了。如果是虚拟的话,那么这个想象力还是非常丰富的。汹涌的潮水混合在一起,江海融为了一体,就是在翻腾激荡的潮水汇成的海面之上,一轮明月渐渐现出轮廓,在永不停息的海浪声中缓缓升起。   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是从无到有的实景描写,我们就会想起张九龄在望月怀远的诗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和这里的海上明月共潮生,都使用了一个出生的生,而不是升起的升,侧重于从无到有的渐渐发生的这种状态。江海河流,海天相接,在声势浩大的潮水之上,月亮渐渐拂去云雾的面纱,皎白的光芒进入人的视线之内,使人心旷神怡,所有人都看到这幅美丽的画面。   艳艳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艳艳,就是指水面波光粼粼的这个样子,在这里更是对水面折射月光进行特写,这个词是专门描写水面荡漾的。唐代的卢纶在诗中说:梢梢寒叶坠,艳艳月波流。宋朝晏几道在词中说: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滟滟金。都是具有一种流动的美感。艳艳随波千万里,更是将镜头推到了海面之上,这是无边无际的范围,放眼看去,都是水波荡漾,大海漫无边际,月光更是无所不在。   何处春江无月明,又将镜头拉回到春江这个景物的主体,毕竟这首诗叫春江花月夜。月光笼罩在整个海面上,而海面与江水相接,月光伴着粼粼的波光,回溯到春天浩荡的江水之上。   艳艳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我们再结合前面的那两句诗,就是诗人站在奔流的春江之畔,望着浩荡的江水与大海汇合,明月从海面上缓缓升起,渐渐露出皎白的真容。江海相接,水天一色,波光粼粼的水面,折射着无所不在的月光。每一个在江边的人都能欣赏到这幅江月风光,就像佛家有一句著名的偈语: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这是从整体的感官来描写的,接着就收回来描写细节上的景物: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一段押的是仄韵,写的是江边的景物。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这是从前边说的春江潮水连海平的大视角,沿着江水拉回到江岸边的细节。甸,就是指郊外的原野,也是古人诗词中的常用字。刘希夷在诗里面也说过:潮平见楚甸,天际望维扬。南朝的谢眺在诗中也说过: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张若虚,这首诗里的江流婉转绕芳甸,就是说江水曲曲折折地流动,兜抱着芳草茂盛的原野,这是江河流动之美,是大自然的美。而天上的明月,把光芒洒在岸边的花林之上,则呈现出另外的景象,月照花林皆似霰。他这里的花林是指有花朵开放的树林,是木本的植物。月光洒在花林之上,由于树林的枝叶花朵之间有空隙,产生了层次上的明暗关系,月光从这些空隙透出,又发生折射。花朵上密密麻麻,星星点点的光芒,看上去好像细微的小雪粒一样,光洁中透着一点点寒冷的感觉。   月照花林皆似霰,霰,这个字就是指雨水在下降的过程中,遇冷而凝结成的实心的小雪粒,非常坚硬而又非常小颗的,像迷你版的冰雹,但是它不是冰雹。月光如霰,会给人带来洁白耀眼的视觉效果,无论眼睛看上去还是站在月光中,都有一种空气中流动着寒霜的体验。古人因为霜是阴气增长突然降下来,所以经常称为飞霜。《易经》坤卦的初爻就是:履霜坚冰至。宋代的张耒在诗中也说:辗转曲终灯烬落,荒城寒月夜飞霜。都是突然向寒凉转变的意思,而且飞霜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张若虚在诗中说的空里流霜不觉飞,就是说月光洒在春江花林之上,就像白茫茫的寒霜一样,但是整个人站在这犹如寒霜的月光之中,却丝毫感觉不到霜气的流动,皎白的月光无所不在,包围着所有的景物,也包围着整个人。你看到它的存在,但是你感觉不到它的运动。空里流霜,是天上洒下的月光,不是真正的寒霜,形似飞霜,但又能使整个画面保持静态美,并能将周围的景色也融合到春江月色之中。   汀上白沙看不见,汀,就是水边的平地和水中的小洲,是说月光弥漫在天地之间,江水和月色融为一体,沙洲上的白沙完全融入到月色之中,根本分辨不出哪里是月光,哪里是白沙。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第一段是从海面升起的明月描写,第二段是从春江岸边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描写。张若虚当时的心情我们无从猜测,但是用乐府诗灵活的特点,将景物的层次处理的非常好,春江花月夜五种要素都说齐了,接着转回到天上的明月进行特写,进行文学与哲学这角度的描写。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是第三段诗,押的是平韵,非常通俗易懂,不需要怎么解释。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平实的诗句,才往往能传为名句,没有什么生僻字。前面说了,汀上白沙看不见,在这里就紧接了一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说流动不息的春江水和天空融为一色,纯净得没有一丝灰尘。抬头向天空看去,只有一轮明月高悬在夜空之中,这种静谧纯洁的场景,总是会给人一种无声的感觉,是特别简约的画面。如果画水彩画的话,铺个底色,勾出一轮明月就好了。如果画简笔画的话,只需要一条波浪线和一个正圆形。   宋朝的陈亮在《一丛花》的词中写道:冰轮斜碾镜天长,江练隐寒光。意境和张若虚这句诗相似,而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他们的心情总是不同的。张若虚在这个静谧的场景中,发出了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句,这几乎可以和屈原的天问体相通。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句诗读第一遍的时候,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说古往今来在这江边赏月的人很多,那么第一个看到月亮的人究竟是谁呢?天上这轮明月又是在什么时候,把月光洒在人们的身上呢?其实也就是在问,看到月亮的第一个人是谁?他初次看到月亮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这个追问啊,就比较有哲学的意味了,所以有些学者总说这首诗有宇宙意识。当然这个宇宙啊,不是我们今天,天文学概念上的那个宇宙,而是一种哲学上的时空概念。   屈原为什么是伟大的诗人,我们只要读他的《天问》就可以知道,在两千多年前能发出那样的问句,是非常了不起的,更何况那些句子还非常富有美感。张若虚的这句诗,质量同样是非常高的。这是一个时间和空间概念的混合问题,哲学不是总要追问三个问题吗?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如果不是佛家打机锋告诉你,从来处来,到去处去,不这样回答的话,这三个问题是很难回答的。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就是在向前追问一个起点,也许张若虚本人其实并没有想追的多远,后来我们有一些学者,给人家套到这个人类起源追问上,这个多少是有一点过分的。但是他问的这个问题啊,是非常有深度的,至少是值得人们进行思考的问题,也就是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有变易的,也有不易的。   当年第一个看到月亮的人已经不在了,但天上的这轮明月依然还是当年的那轮明月,无所谓永恒,也无所谓失去。后来,盛唐大诗人李白有一句诗,可能就算回应了张若虚的这句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以人和天上的明月对比,就是恒常与变化的对比。   接下来的第四段诗,就要描写这种对比的关系,这段押韵押的又是仄韵。《春江花月夜》共有九段诗啊,前四段诗的平仄安排是,平韵,仄韵,平韵,仄韵,错落分层,而且它的声调也是不断地在下降的。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段诗和前面的一段是有连续性的啊,江月年年望相似,也有的版本是江月年年只相似,就是前边儿追问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段直接就做了一个回应,但是他不是直接回答那个问题,那个问题没有人能回答。他是以人的生命和月亮进行对比,人的生命是短暂而往复不息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是说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岁月,人的生命周期往复生灭,虽然短暂,但循环不穷。也就是《愚公移山》里面说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月亮的生命是永恒的,江月年年只相似。无论两千多年前的屈原,一千多年前的张若虚,还是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人早已经不是同一批人,但我们看到的月亮仍然是同一轮月亮,逝去的还在逝去,来着的也还在来着,这是世界万物的生存规律,需要每一个人都能够有正确的认识。坐対新花忘顾我,行看古月照今人。   张若虚自己提了一个问题,把自己的诗扯到了哲学的问题上,他在诗中感慨的人生代代无穷已,并没有说是消极低落的意思。我们冷静下来看这首诗,其实是非常平和稳定的表现,不能因为说人生短暂而月亮恒长,就觉得这个是消极思想,然后把张若虚先生的生平扣上那种郁郁不得志的标签。人家的生平记载只有六个字,人家还当着官呢,所以我们还是不要过度的联想。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只是客观陈述一个问题,不能轻言消极与积极,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里面写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实也是差不多的意思,何况这种人与自然的对比感叹,属于写诗文时的自然感悟,那你再积极你也活不过月亮啊,人家四十六亿岁呢,我们自己心里得有点数啊。人家张若虚先生心里其实就是有数的,在后面的句子里说了,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他说,天空中这轮恒久不变的名月,在这春江潮水中生辉跃起,从来不会失约,也许它是在等待着什么人吧,不知江月待何人。我们无法知道它究竟等的是谁?它就孤悬在夜空之中,照亮了春江两岸,我们只看见长江日复一日地输送着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止,但见长江送流水。天上孤悬的明月,是静态的,地上奔流的长江水是动态的,明月与江水又绕回来,扣住了前面的句子,艳艳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张若虚把月亮拟人化了,觉得天上皎洁的月亮在等着什么人,就跟我们正常人一样啊,它也是有感情的。后面他说了,但见长江送流水。长江这个词或许能够说明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就是在扬州或者杭州这种地方。前面说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是人的生命和月亮进行对比,这里又把月亮拟人化和长江进行对比,月亮的恒常不变,长江的奔流不息,而人的生命更迭太快,人的生老病死,对于自然来说,只是转瞬间的事情,和月亮对比,和长江对比,这不是人生的消极态度,而是要知道自己的渺小。只要我们能够在有限的生命里做有意义的事情,渺小同样会变得伟大。   人的感情是无比丰富的,从第五段开始就要转到情感的描写,五六七八这四段诗,押的都是平韵,描写的都是感情和爱情,读起来也是非常顺滑的感觉,入口即化。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段诗一开头就用白云作为场景转换,白云一片去悠悠,这是移动式的一种描写,就像我们录制视频时摇动镜头,从天上飘动的朵朵白云,逐步转动镜头到下一个新的场景。青枫浦,也就是春江岸边,不光是场景换了,而且还带有生动的人物情绪,青枫浦上不胜愁,有愁字。这其实就是引出了人物。   这首诗前面的句子里虽然也有提到人,但是那都是泛指,此处才是真正的人物出场,这句是虚实相结合的一种谢法小龙虾美食,没有直接写人,但是很明确,他就是在写人,中文很多意会的地方都非常神奇。白云一片去悠悠,看起来是写景色的,但是去悠悠这个词也是用来形容人的离去。正因为有人离去,所以后面才是青枫浦上不胜愁。   有人伫立在春江岸边遥望远方,种种忧思愁绪浮上心头,古代社会的生存模式是非常艰难的。不管哪个朝代,服徭役和兵役是致使人分离的重要因素,而且古人的离别跟我们今天非常不一样,很多离别可能就再也难以相见了,危险系数非常高的。   张若虚这首诗把画面从春江明月拉回到了思妇离愁这个主题,自然也就要向爱情的角度进行一些转。有人觉得这个是落俗套的一种转化,对这首诗颇有微词。但我们也要知道,这个是在当时时代非常沉重的话题,跟今天那些无病呻吟的爱情口水歌曲,还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写的是一位女子站在江边远望,思念自己的丈夫能够归来,但是她只能看到悠悠飘动的白云。张若虚在后面直接给了一句同情的句子: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是将分离两处的人的不同状态,用一句诗进行了流畅的表达。是说就在今天这个静谧的夜晚,江面上漂浮不定的小船里,为了生计而奔波的是谁家的丈夫?同样是在今天这个夜晚,皎白的月光照映着无数的阁楼,思念他回家团圆的娘子究竟在哪一座楼上呢?每一个奔波在外的人,都会有一个思念他回家的人在等他。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是描写梨花离思的句子。   虽然确实是有闺怨的风格,但是也符合当时的情况,且不说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就是我们今天其实也仍有很多,因为工作而分离的夫妻,也有很多人为了生存,远离家乡和亲人。我们的条件固然是比古代要更好,但是在感情方面是一样的。宋朝有首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忧,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不是什么文学质量多高的诗,但是十分接地气,这才是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   张若虚把场景转移到这里之后,后面就是对这个爱情主题进行刻画,等于说前面描写紧扣主题的春江花月夜的元素,后面就是对春江花月夜这个场景中的人进行描写,从景物向感情、从实物向精神进行诗的内涵升华。点出了情人离思的故事小龙虾美食之后,他又来了一次隔空运镜,把镜头对准了阁楼和梳妆台。   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还是从月光入手,是说月亮从海上升起,在中天运行,在不同的时段,从不同的角度,照进了女子居住的阁楼。因为阁楼是建筑物,有的角度会遮挡住月光,但是不久之后,随着月亮的运行,月光又从另一个位置照了进来,去而复来,犹如人的徘徊反侧,可怜楼上月徘徊。   阁楼中的女子能够从每个角度感受到这种皎白的月光,自己的梳妆台上也被月光铺满,天上的明月就出现在自己的梳妆镜里,月光照映着镜子,镜子反射着月光,但自己思念的人也像这镜中月,清晰无比,却又终成虚幻。这就是分离的人,所经历的思念之苦,应照离人妆镜台。这恼人的月光穿堂入户,无所不在,没有办法可以回避它。月光洒在阁楼的门帘上,纵使卷起门帘也无法将它驱散。月光洒在捣衣砧上,纵使用力拂拭,也无法将它赶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捣衣砧,是用棒槌捶打洗涤衣物的时候,垫在下面的那块石头。张若虚用这句诗里的月光代表了相思,说它悄无声息地来到了人的面前,撩动人的思念之情,想回避她却又回避不掉。它在门帘上,它在捣衣砧上,它在人的内心深处,思念生根,挥之不去,越是想要赶走它,它反而越来越强烈。后来李白也有一句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张若虚作为李白的前辈,风格跟李白还是有一些差异的。他用两段诗描写了分离的人的内心忧愁,从外面的扁舟游子,再到女子居住的阁楼,细节甚至推到了梳妆台上。接着他又用了一段诗,描写了楼中女子的心理活动。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段诗写得还是非常柔美的。前面的诗中说了,艳艳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就是说所有的人都可以看到天上的月亮,分离在两地的情人自然也不例外,同样的月光照映着两个分离的人,两个人在同一个夜晚抬头望着同一轮明月,但是却无法进行沟通,听不到彼此的诉说,此时相望不相闻。这种因分离而造成的忧愁导,致人的心理是非常焦急的,所以阁楼上的女子心中有一个理想,愿自己能够化作一片皎白的月光,随着明月的光华流转,来到自己心爱的人身边,愿逐小龙虾美食月华流照君。这是描写相思之情,也是对分离的两个人期望见面的一种心理刻画,提出了愿逐月华流照君这样的愿望。   在古代那种条件下,两个人分离之后的沟通是极为困难的。张若虚用了一句非常婉转的诗来说明了这种情况: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借助两种传说中通灵传信的动物,也就是古代传说中的鱼雁传书,传说汉朝的使节苏武被匈奴扣住,他用鸿雁捎托书信到汉朝,这就是鸿雁传书的成语来源。汉代的乐府诗中说: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也就是鲤鱼也被用来传书,这就是鱼传尺素,尺素就是书信。传说道教灵宝派的祖师葛玄,也曾经用鲤鱼传书给河伯,这是一个传说,所以鸿雁和鲤鱼后来都作为书信的代称,王昌龄在诗中说: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杜甫也在诗中说: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这些诗中的鱼和雁都是指书信,包括后来李清照词中写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张若虚就是用这个鱼雁的典故。   鸿雁长飞光不度,就是说负责传书的鸿雁飞行千里,仍然无法穿越时光传递我的思念,所以我愿意化作一片月光,跟随着明月的光华,流转来到你的身边。鱼龙潜跃水成文,这里的鱼龙就是指鲤鱼,鲤鱼可以化为龙,就是说传递书信的鲤鱼在江水中跳跃浮潜,奔流的长江变成了传递熟悉的通道,里鱼带着我思念你的书信,顺着江水游到你的身边。注意这里的鱼龙潜跃水成文,这里的文字,很多注释解释为波纹的纹的通用字,解释为鱼在水面跳跃所形成的水波纹。但综合前文来看,这里的文,应该是文字的文,就是指书信的传递,但这个说法稍有争议,大家自己斟酌。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依然是描写阁楼中女子的相思之情,依然还是她的一个美好愿望,是接着前面那句愿逐月华流照君,是更加细致的一个愿景。描写了阁楼中泛起相思之情的女子,把她的心理和愿望刻画到极致之后,张若虚先生再次转换了场景,这次从女主角切换到了男主角。从阁楼中的相似女子,切换到了远在天涯的孤独男人。也就是前面诗中说的谁家今夜扁舟子。家中有人思念他,那么身在千里之外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这是全诗的第八段,用的还是平韵。这四句诗里面,春江花月夜五种元素都有,而且这句诗的方向跟前面的是相反的,全诗的最开头,春江潮水连海平,是从春江连到大海,再从大海转回春江,都是给人一种江水向我们奔涌而来的视角,天上的明月也是给人一种缓缓升起的感觉,但是这四句就完全不同了,它是相小龙虾美食反的写法,前面的是上扬,在这里就要下落。   为了生存而在外面流浪打拼的人,心中的孤苦一点都不比家里的人少,可能每个午夜梦回,他都会发现自己恍惚回到了家中,梦总是由人的思绪引起的。这位奔波在远方的人,梦到了水潭边落花飘零,这种孤寂可怕的场景使他惊醒,定下神来才想起春天已经过去大半的时间,可是自己回家的日子还是遥遥无期,心中的愁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一起涌上心头,使人窒息。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这是对离家在外的男人的描写,非常简单的描写,只是做了一个落花飘零四散的梦,继而被梦中的破败孤寂所惊醒,回过神来发现自己仍然漂泊在异乡。   眼前看到的景象并不比梦中的景象更加好,是什么样的状态呢?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就有一点凄凉色彩的描写了。江水流春去欲尽,整句都是流逝的意思,向下走的,生机盎然的春天就随着满江春水流淌而去,就像他梦中飘零四散的落花一样。南唐后主李煜在亡国之后,小龙虾美食被俘到了北宋的汴梁,他写过一首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个词的调子,就和张若虚的江水流春去欲尽是相同的。   其实帝王也好,普通百姓也罢,身不由己,漂泊在异乡,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时,又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够回家,都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除了流逝的春江水,天上的明月也随着时间的变化渐渐向西方偏移,眼看就落入到深潭之中,江潭落月复西斜。这四句诗主要是用景物的变化来衬托人的心情,写的都是走向消极状态的景物,落花飘零,春天将去,江水流逝,明月西沉。在这种亦真亦幻,梦与现实交替的场景中,漂泊在异乡的人,他的心情会极度的低落,接下来就把个人的境遇进行放大。从诗中描写的这个漂泊者,扩大到全天下所有漂泊在外的人。一个人的痛苦成为痛苦,如果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痛苦,痛苦就会被分担,低沉的氛围也会稍有缓和。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是全诗收尾的一段,这回用的是仄韵,稍微有那么一点点力量,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全诗的九段节奏还是安排的非常不错的,张若虚先生要是在我们今天做视频,应该也是一个优秀的卡点高手,斜月沉沉藏海雾,上来就跟全诗的开头进行照应,开头是海上明月共潮生,是月亮刚刚出现和升起,结尾这里就是斜月沉沉藏海雾,月亮已经完全从中天位置偏移,隐藏到重重的海雾之中,完全收起了光芒。   随着月光的消失,相隔千里的人们仿佛失去了某种精神寄托,又回到天南地北不能相见的这种现实中来,碣石潇湘无限路。碣石在河北,魏武帝《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潇湘在湖南,刘长卿《望洞庭湖》诗:孤舟有归客,早晚达潇湘。碣石潇湘,天南地北,就是形容相隔的距离非常遥远,思念的距离更加遥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想来全天下所有漂泊在外的异乡人,所有在家里盼望丈夫归来的女子,面对着遥不可及的距离,都有着同样忧愁的心情。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乘着优美的月色,回到自己的家中,只能看到缓缓下落的月亮,带着无限的离思,把余晖洒落在江畔的树林之上。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就是《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大意。张若虚的诗里把景物拟人化,也把人物融入到景色之中,从景物的变化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人物的心情。全诗共有九段,从春江潮水,海上明月,月照花林,空里飞霜,这些实景的描写,再到哲学形式的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再到月光笼罩下的女子梳妆台,再从梳妆镜中反射的、门帘上卷不走的、捣衣砧上抹不去的月光,转到相思女子的内心活动,借助鱼雁传书的故事,再转移到漂泊异乡的男人身上。从他被荒凉的梦境惊醒,到他看到眼前春光逝去的实景,完成了全诗的故事。   这是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的离思爱情诗,这是以分离的有情人为主角的写景诗,这是以乐府旧题为入点的宫体诗,这是朗朗上口、被无数人喜欢的经典唐诗。   我是巴湘人,欢迎关注我!   天上人间相册曲谱
龙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发布评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