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上》是一首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抗日战歌_嘉艺流行音乐_流行音乐歌词大全

zxmhctzxmhct 热点资讯 2024-03-21 14:40:58

  古诗朗诵背景音乐抒情站在嘉陵江上,闻到了故乡的泥土芳香   ——独唱曲《嘉陵江上》创作背景及美学分析   向阳光   一、创作背景   1939年春末,端木蕻良在重庆北碚夏坝的复旦大学教书。他同他的东北老乡、名声十分响亮的妻子作家萧红,每天傍晚沿嘉陵江边散步,见悠悠江流思乡之情涌起,提笔写道:“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这一切的悲情都是因为日寇的铁蹄,山河破碎,流亡的苦难,国恨家仇,一股脑儿热血激荡胸间,诗人继写道:“我必须音乐回到我的家乡……把我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散文诗《嘉陵江上》由此诞生。   时年贺绿汀39岁,早在1937年他便参加革命,从此广泛接触大众革命,创作也开始变得成熟,创作了多首抗日救国歌曲。在拿到这首散文诗后他开始尝试多种谱曲方法,均不理想。这首歌词是句式长短参差不齐的散文体新诗,适合朗诵而难于谱曲。作曲家贺绿汀为谱写此歌,曾先后写出过五、六稿都失败了,最后,他背熟歌词,独自徘徊在长江边上,反复轻声朗诵,终于在抑扬顿挫的语势中摸索到相应的旋律,以朗诵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手法,成功地谱写出了这首接近于歌剧咏叹调的独唱曲《嘉陵江上》。   二、作品简介   《嘉陵江上》是根据女中音歌唱家洪达琦的有效音域(b—#f2)写的一首抒情——戏剧性独唱歌曲,初刊在1940年1月15日重庆出版的《乐风》一卷一期上。它是一首为大众熟知的抗日救亡歌曲,是抗日战争时期最受知识分子喜爱的艺术歌曲之一。嘉陵江位于四川省东部,为长江上游的一个支流,与长江汇合在重庆。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重庆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流亡者也纷纷来到大后方,聚集在这里。作曲家以嘉陵江为背景,选用这首歌词来抒发思乡之情,正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歌曲寄托了作者对失去的家园——东北三省的怀念,唱出了收复失地的决心。它问世以来,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并作为男高音独唱曲目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唱。深情地表达了成千上万歌曲流亡到大后方,悲愤地“徘徊在嘉陵江上”的同胞,对强占了自己家乡的日本侵略者的切齿痛恨,对沦陷在敌人铁蹄下的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它替代了很多流亡者的心声,这悲壮的歌声曾激起无数流亡者奋起抗日的决心,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天,作为历史优秀歌曲,这首歌仍然被广泛传唱着,它不仅给我们以历史的爱国主义的教育,而且从构思和创作技法上看,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三、美学分析   1.歌词(端木蕻良)   词作者经历了时代的黑暗,对生活的渴望和对革命的热情使得他毅然地投身于革命斗争的道路中。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作《嘉陵江上》:   “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   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仿佛闻到故乡泥土的芳香,一样的流水,一样的月亮,我已失去了一切欢笑和梦想。   江水每夜呜咽地流过,都仿佛流在我的心上。   我必须回到我的家乡,为了那没有收割的菜花,和那饿瘦了的羔羊。   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   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丛里回去。   把我那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   这首《嘉陵江上》的歌词描写了在日寇铁蹄下,劳苦大众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敌人的痛恨。   嘉陵江   2.歌曲(贺绿汀)   《嘉陵江上》为3/4拍子的歌唱性旋律,是一首融旋律与伴奏为一体的艺术歌曲,具有节奏自由、旋律口语化、结构极不方整、音乐接近朗诵风格等特点。歌曲为带引子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其结构图式如下:   引子(1-9小节) A(10-39小节) 间奏(40-42小节) B(43-61小节)   (前奏) b小调: e小调: G大调-b小调   歌曲开始(1-9小节)是钢琴弹奏的引子,由5+4结构的两个不平衡乐句构成,造成了不稳定感和激动的情绪。即歌声由第一句的旋律化出,从高音区向下直泻,造成一种悲剧性的气氛,把人们带到痛苦的回忆中。它十分精练、出色,是整首歌曲中的主要音调和悲壮的气质,通过这简单的引子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3 3 |3 - - |23 72 16 |57 63 54 |3 - - |1 7 6 |   5 - - |3 - - |3   把演唱者和听众带到一个作品本身需要的情绪中。   第一部分(A),此段(10-39)分为5个乐句,共30小节,为4+5+7+7+7的不平衡句法结构,在b小调陈述。   歌曲开始“那一天”,呐喊声的六度大跳,揭开了动人的悲剧序幕。接着是歌中主人翁的激情痛诉,我们可以从这段曲调中二度下行长音和三连音(见下例①处)的多次出现所造成的旋律效果,领会到流浪者的痛苦不安和激动无比的心情:   3 3 |1 - - |76 577 63 |   那 一 天, 敌人 打到了 我的   ①   5 - - |4 - - |……   村 庄,……   4 - - |3 - 0 |……   江 上,……   1 7 . 6 |6 - - |6 - - | ……   梦 想。……   7 - 5 |6 - - |6 - - |   心 上。   这一部分,抒发了对沦陷在敌人铁蹄下的东北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揭示了“失去了一切欢笑和梦想”的悲愤情绪,表现了主人翁因敌人入侵、背井离乡、只身徘徊在嘉陵江畔,面对眼前的一切,使他的心情更加沉痛。可见这一段的句子是逐渐加长的,既体现了音乐情绪的高涨,推动了音乐的发展,同时也为第二部分(B)的进入做了铺垫,形成了对比。三小节的间奏之后,进入歌曲的B段。   嘉陵江   第二部分(B),本段共19小节,由3个乐句构成,为7+6+6的不平衡句法结构。从e小调进入之后,逐步转入其关系大调G大调,最后又回到主调b小调上。曲调在感情的酝酿和发展上是很有层次的,它两次形成高潮。第一次是在唱至“和那饿瘦了的羔羊”(见下例②处)的时候,这一句的旋律,基本上是在高音区进行,加上强拍上出现的切分节奏,听起来似乎是在大声疾呼。至于“羔”字上装饰音的运用,更加深了这一句歌词的感情色彩:   06 |6 - 6 |66 56 43 |2 - 433 |23 456 7.6 |6 -   我 必 须 回到 我的 家 乡, 为了那没有 收割的 菜 花,   ②   022 |2 2 22 1.7 |6   和那 饿瘦 了的 羔 羊。   接着,主人翁在低音区唱出朗诵式的音调——   01 |11 66 01 |111 23 45 |66 0   我 必须 回去, 从 敌人的枪弹 底下 回去。   如果这一句我们把它理解成内心独白,那么接下去无疑就是主人翁的大声疾呼和坚定的誓言了。在这句里,形成了第二个高潮(见下例③处):   01 |11 11 06 |671 32 17 |67 1 - |   我 必须 回去, 从 敌人的 刺刀 丛里 回 去。   033 33 33 |66 0   把我 打胜 仗的 刀枪,   ③   671 |3 2 1 |7 . 1 7.6 |6 - - |6 ||   放在我生 长 的 地 方。   该部分情绪由沉痛转为昂奋,而且还不断高涨,趋向紧张、激越,带有强烈的戏剧性,表达了主人翁决心要打回老家去收复失地的意志和信念。尾句慷慨激昂,字字铿锵,达到高潮,表现了义无反顾的必胜信心。整首歌曲有种给人以慷慨激昂,充满着悲愤和力量的感觉。   整体来看,第一段(A)音乐情绪悲伤,速度较舒缓,抒情性较强;第二段(B)速度稍快,情绪上紧张而激愤,与A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端木蕻良与作曲家贺绿汀在思想和情感上的高度融合成就了歌曲《嘉陵江上》,并使其在当时的抗日斗争中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力量。因此,艺术歌曲《嘉陵江上》在革命史和音乐史上有着双重价值和意义。作曲家贺绿汀将革命的思想内容与精美的艺术技巧进行高度融合,这不仅体现了抗日思想,同时也没有失去音乐本身的价值。   《嘉陵江上》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以“思乡”为主题的声乐作品。它的出现整整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人们,恰到好处地把战争时期人们的爱国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作品极具时代精神和艺术价值。   嘉陵江   四、演唱技艺   歌曲《嘉陵江上》的第一部分仅用了几个孤单单的和弦却非常扣人心弦,而且让演唱者除了怎么呼吸、怎样获得理想的共鸣以及如何“字正腔圆”的演唱外,还有一个二度创作的机会,演唱者既可在舞台上演唱,把演唱与实践相结合,也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自由地演唱,让演唱者在演绎作品时更好地发挥。作品的引子在第一部分的低音区又重现了一次,起到了呼应的效果,使作品更加完善。歌曲的第二部分,在歌声延长音中引入了间奏,在这里,作者用分解和弦音型的手法向上跳进,进入连续八分音符的减七和弦和升三音的主大三,左手同时以反向八度进行,逐渐增强间奏的紧张度。在短短五小节的节奏中使主人翁从痛苦徘徊转到坚定果断、要报仇、要战斗的英雄气概。前面一部分是悲伤、万般无奈的,而从这几个和弦情绪上显得非常高昂,用了许多记号,在这里贺绿汀还用了宣叙风格和中国戏剧对此曲的和弦填补伴奏手法,使全曲最终达到高潮。所以弹奏时要注意力度变化的层次。速度不可过快,接歌声时要把握好“气口”,使用切分踏板。这个作品的结尾伴奏是采用的无尾奏型。在歌声延长音中加以哄托,增强收束感,然后踏板和歌声同时强收。   五、社会影响   歌曲《嘉陵江上》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有不甘当亡国奴、誓死反抗日本侵略者“打回老家去”的决心,对当时的抗日救国运动起到了鼓动号召的作用。该声乐作品曾经激励了无数热血青年投身到了抗日战场,成为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抗日战歌。这首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运用了西洋歌剧咏叹调与朗诵调的艺术特点,借鉴了欧洲艺术中国歌曲的创作手法,同时又很好地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声韵和节奏,使这首歌成为了独树一帜的中国艺术歌曲,直至今日广为传唱,历久弥新。   向阳光简介   湖南临湘人,大学文化,中学音乐高级教师,国际作者作曲者联合会(CISAC)会员、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会员、中国二胡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湖南省音乐评论家协会理事,“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获得者、中国音乐学院艺术水平考级优秀指导老师、《音乐教育与创作》专栏作家,曾被聘为湖南省教科院音乐评委、湖南理工学院音乐系客座教授、《乐苑园丁的歌》《花语》杂志副主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文艺作品、音教论文1000余首(篇) 。《沁园春·国庆感怀》《西江月·祖国六旬赞》《清平乐·党诞九秩感赋》《鹧古天·颂十八大》《捣练子·盛世召开十八大》等40余首诗词、15条语录荣获全球华人联合会(HRA)、世界华人作家协会金奖、特等奖;《美丽临湘·组诗》(26首)荣获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最佳奖;《中华辉煌》等2首歌词获湖南省文联一等奖;作品荣入《全球优秀华人诗歌颂典》《古今中外名家语录精编》等6部诗歌铭言集。《献给老师的礼物》等8件作品参加了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举办的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系列大展并获铜鼎奖;《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春江花月夜>赏析》等2篇美学论文荣膺“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摭论素质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等10余篇论文被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一、二、三等奖; 8篇论文蝉联湖南省教科院一等奖; 4首歌曲获全国征歌大赛金、银奖;《我的中华》《我们拥抱春天》等50余首歌曲入选《全国教师作曲家歌曲集》《中国当代优秀校园歌曲》等8部歌集。著有《音乐文化与素质教育》《中国音教十家优秀歌曲专集》声乐套曲《临湘组歌》(十乐章)等10余部。此外,他辅导学生参加全国音乐知识大赛50多人次获一、二等奖,3次被中国音乐家协会音教委授予一等园丁奖;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音乐考级、省市“三独”比赛100余人取得良好成绩,10多次获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湖南省教育厅、岳阳市教育局“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他40余年来为湖南、湖北、江西作品、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院、西音、川音等10余所院校输送了大批音乐专业生。多次获临湘市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嘉奖证书。艺术成就及代表作入选《湖南文艺六十年·音乐卷》《中国音乐家名录》《中国专家大辞典》等20余部历史存卷。   古代朗诵背景音乐抒情
龙虾 龙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发布评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